保持健康的方式方法不勝枚舉,就像健身減肥中常說的“三分在練七分在吃”,食療養生也是公認的首位,民以食為天,現代人不光追求色香味美的食物,更應該注重如何吃的健康。
俗語云:“千療萬療,不如食療”。“五谷為養,三分治而七分養”。這種寓醫于食的養生防治疾病的哲理。早在我國古代就有論述,就是用食療的方法達到“未病先治”。在久遠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紀)勤勞的華夏人民發明了釀酒后,中醫的食療就已經開始萌芽,用中藥泡酒也就是現代保健食品最古老的開發狀態。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就把醫生分為“疾醫”、“食醫”、“瘍醫”、“獸醫”四種。那時的“食醫”就是專門照料帝王飲食保健工作的。隨著食療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食療理論也就產生了——戰國時期(前2世紀)我國第一部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如“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東漢時期(25—220年)我國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就專門收集了具有食療功能的藥品如薏苡仁、茯苓、大棗等。醫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方論》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觀點,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義,而且把會治未病的醫生稱之為“上工”。《傷寒論》中也記載了好多食療保健的方子如生姜當歸羊肉湯、豬膚湯等,可見醫圣對食療方面的重視。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9年)所出版的《肘后備急方》、《本草經集注》等著作中,也非常重視食療的作用出現了大量中藥膳食古方。到了唐朝(618—907年)食療保健有很大的發展,并形成了獨立的學派。最有代表的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首先將“食治”立為專篇,指出“得病之際,先用食療,食治不愈,方可用藥,用藥如用兵,非緊急不能妄發”,到了疾病發作的階段藥物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也在傷害病人的身體,所以日常的食療養生就顯得尤為關鍵!孫思邈生于隋、卒于唐,壽達101歲,這與他經常食用中藥保健食品是密切相關的。繼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諸代也都十分重視食療保健。有文獻記載的如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則專門記述了老年病的食物療法。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明代盧和的《食物本草》。清朝首部由政府組織編撰的大型《醫宗金鑒》中,食療的方法散見于內外婦兒各科中。內容涉及面廣,即有食療基礎知識,也有臨床應用。中國歷代皇帝,壽命平均較短,但乾隆皇帝壽達89歲。記載他生前經常服用 八珍湯、松齡太平春酒等養生佳品,后清的慈禧太后亦喜歡服用八珍糕等傳統食藥結合的保健食品。由此可見,我國的食療保健食品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食療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在節奏越來越快速的城市生活帶來的越來越復雜的現代病面前,食療養生也是一門古老而與時俱進的學科。現代醫學講究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來自科學技術提取的化學藥品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亦能治病亦能致病。據長期用藥的總結,醫師和老百姓也都知道“是藥三分毒”,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藥物的毒副作用”有時嚴重還會引發“藥源性疾病”,例如目前比較常見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治冠心病的藥物大多會引發惡心頭痛無力嗜睡、胃部不適,長期服用甚至會導致性功能減退以及肝動能損害,從而產生更多疾病。這個時候國家也認識到這一弊端,在93年召開的《全國首屆非藥物療法會議》上提出要回歸自然,尋找天然綠色藥物治療方式,中國傳統的中藥正好契合了這一點“取自自然,食藥同源”,這也是近些年來中藥產品層出不窮的原因,更是根葉果一直以來的研究方向。我們傳承傳統中醫經典,結合現代前沿醫學知識,把食療養生、中藥保健、未病先治的科學理念融會貫通到每一個產品中,整理到每一篇與您分享的文章里。
隨著社會發展,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添加劑防腐劑等有害食品越來越多,很多影視明星、商界精英、文學大家,他們有的擁有巨額的財富倍受家庭甚至國家的期望卻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疾病結束了人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帶有突發性,糖尿病有長期難以根治的特點,而癌癥目前仍沒有百分百治愈的方法。但在病理學上這類疾病都與日常作息飲食規律大有聯系,如何科學養生才是現代工作者和老人更應該注意的。“求醫不如求健康”,只有抓住每一個不起眼的日常,把綠色放心的食品當成健康生活的必需品,把傳統中醫的養生瑰寶融入到作息中來,才能一直擁抱健康,陪伴家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會不斷免費更新健康專欄為朋友們奉上各種藥食同源養生保健中藥材產品的食用方法與烹飪制作小技巧。用一杯清肝明目的蒲公英茶暫時隔絕那些熙熙攘攘,讓枸杞的香甜帶走忙忙碌碌的疲憊,棗仁的酸澀帶來安安心心的休憩,根葉果愿與您分享我們的養生經驗與食療小方,與您攜手讓健康常伴!